而国外尤其是欧洲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把它作为一个工业化的产品来发展,而我们国家始终把它作为一个扶持农民的项目,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德国哲学家德绍尔说:人类创造了技术,但技术的力量却远远超出了人的预想。第二、 提升能源效率的基本保证在于解决能源供需矛盾。
2001年,我们与美国能源部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将分布式能源引入中国,我们的目标是开展技术研发及全球分布式能源的市场推广。北京燃气集团冷热电联产就是基于这个设计原则的典型成功案例。在9日上午举行的城市燃气分布式能源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分论坛中,远大节能研究院院长刘健进行了精彩演讲。该项目有效地利用了城市空间,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平衡了电力峰谷差,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一年可节约社会投资4500万元,可减少维护费用400万。到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世界第一座发电机原型,但是,在接下来的180年漫长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平均发电效率均不能超过30%,70%余热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近半世纪的发展,发电余热已广泛用于冬季大面积的城市采暖,而其他季节的余热利用仍然是人类研究的课题。
这个项目就是这一科学用能基本原则的成功实践。该项目占地1.7公顷,首期投资2.4亿元。以下为发言实录: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早上好。
北京市的应用,大家也知道很多。我简单地说一下,北京市燃气集团大楼的项目,为什么不是83%的项目,只有70%多的项目,我给国家发改委北京发改委提出燃气集团的建议,关键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的政策问题,我确实也感到这一点,这是燃气集团天然气的发展趋势,去年年均增长率21%,天然气的发展量,北京市燃气数,有相关性,和小型燃煤的关系使得燃气数更高了。第二个,上规模经济,回到1500万平米的三联供项目,现在北京市因为上了很多园区,北京市基本上,因为种种原因,主要还是地方价格的因素,比如北京市未来城,共建500万平米,我们原来想上十几个三联供项目,一个在30万-50万平米的三联供小型的,但是最后北京市基本上没有上,我们现在作为燃气集团,昨天有一位专家说,先不说价格,也不说机制、管理,只说技术,技术到底小型好,还是大型好,我认为,小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冷能够充分利用,在冷输送上距离不能太长,1公里以外,现在运行的太阳能项目没有冷,这是小的三联供最大得优点。第三,着力解决目前已建、在建和规划三联供项目存在的注入电力并网第三方售电消防审批等问题,出台北京市推广三联供的优惠政策,在税收投资上给项目财政补贴,协调三联供电力并网工作。
我们副总经理李雅兰有其他的事情没有来,现在由我来代表他发言,刚才远大的刘院长提到了北京市燃气集团305项目,特别提到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达到了83%,也希望我们可以照着这个方面努力,他介绍了北京市新的情况,我在这里可能主要是介绍北京市燃气集团的运营情况,在我介绍北京市三联供的应用情况之前,我想跟大家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北京市三联供,我们小型三联供定位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三联供的规模多大?大家可能都知道,上周北京发改委给市长办公会提出了关于加强本市能源结构调整,推进4大热电中心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低碳城市工作体系的示意。这是燃气集团办公楼,我们主要是并网的问题,现在并不上网,现在的效率,把余热全部利用来选择电,电可以上网也可以并网,导致了我们的效率低,也就是70%-75%,现在主要提供的发电量是250万度电,目前有一部分比较复杂,现在楼里面双数楼系三联供,发电效率系27%-28%,系统每平米的成本是84%,也包括运营成本。
必要性,建设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需要。可行性,以前三联供都是以为气源不足,现在气源不是问题,你需要多少供多少,承诺是保北京市保高峰,280亿也要保。这是要上的项目,还有潜在的项目北京燃气集团冷热电联产有2个特点,一是机房系统设计非常简洁,发电余热和燃气补燃全部集成在一个设备,甚至可以把水泵和冷却塔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空调系统,使得现场设计安装以及后期管理变得非常的方便和可靠。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1999年,美国能源部高级顾问理查德发表了CCHP-2020年展望的演讲,并提出未来分布式能源的构想,推动了冷热电联产在全球的发展。中国许文发教授曾提出,热能的利用要品位对应、温度对口、梯级利用。22年来,远大一直专注于非电空调领域,是中国最早研究、推动冷热电联产发展的公司。
在许多的传统设计中,我们看到的是非常复杂的余热利用系统,所以,故障率高,有些就失败了。冷热电联产符合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但是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超出人们的预想。
第五、 冷热电联产必须充分结合区域的能源情况,考虑长期的运行时间和能源价格波动,了解季节性的运行策略,协调与大电网之间的关系。二是发电机与余热制冷机一对一联接,简化了复杂的余热利用和多头控制,使得系统稳定可靠,能源效率提高。
模式四:直接利用热电厂蒸汽轮机发电机的低压蒸汽,给蒸汽溴化锂制冷或直接供热。远大能源利用公司,是远大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主营业务是面向全球提供区域冷热电联产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节能设备、区域能源管理、公共健康管理,提供新建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投资运营管理。德国哲学家德绍尔说:人类创造了技术,但技术的力量却远远超出了人的预想。第二、 提升能源效率的基本保证在于解决能源供需矛盾。2001年,我们与美国能源部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将分布式能源引入中国,我们的目标是开展技术研发及全球分布式能源的市场推广。北京燃气集团冷热电联产就是基于这个设计原则的典型成功案例。
在9日上午举行的城市燃气分布式能源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分论坛中,远大节能研究院院长刘健进行了精彩演讲。该项目有效地利用了城市空间,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平衡了电力峰谷差,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一年可节约社会投资4500万元,可减少维护费用400万。
到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世界第一座发电机原型,但是,在接下来的180年漫长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平均发电效率均不能超过30%,70%余热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近半世纪的发展,发电余热已广泛用于冬季大面积的城市采暖,而其他季节的余热利用仍然是人类研究的课题。这个项目就是这一科学用能基本原则的成功实践。
该项目占地1.7公顷,首期投资2.4亿元。以下为发言实录:大家上午好。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拉姆斯的设计基本原则:简单优于复杂。远大在冷热电联产发电余热回收效率、设备配套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直接利用发电余热制冷制热的模式,成功地将系统热效率提高到70%~90%,让发电余热在夏季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的技术模式有:模式一:直接利用发电烟气,制冷制热或产生卫生热水,利用一种能源,完全不用燃料。曾培炎、王岐山等领导曾专程考察了该系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任何科学及设计需要建立在大量实践数据上,才能成为成熟可靠的适用技术。
中国能源网讯 7月8日,中国能源网携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与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举办的以合理利用能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中国分布式能源研讨会暨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开幕。我用阿姆斯特朗的一句话形容这个项目:这是我个人走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马里兰大学冷热电联产是远大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第四、 变工况和低负荷情况下,发电机和制冷机效率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项目前期论证时,变工况研究比标准工况研究更为关键。苏州月亮湾是我们近期投资运营的区域能源项目,通过利用东吴热电厂提供的蒸汽,采用集中制冷站供给冷热水。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机器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能源效率提升的宏观价值远远重于微观价值,在传统能源体系中,大电网支持电制冷,支持燃气锅炉采暖的主流模式,问题是他导致了宏观上的夏季电力尖峰和燃气低谷,严重能源低效,分布式能源是宏观上的一种综合解决方案。
该系统采用天然气发电,发电量75kW,300℃的发电烟气用于制冷,制冷量80kW,制冷后排出的110℃的烟气用于除湿,除湿负荷55kW,最后,烟气温度降至38℃后排放,总能源效率达到85%以上。目前,公司拥有20000多家空调用户,有10000余家用户能耗审计,提供约1000万平米建筑的合同能源管理。冷热电联产从微观上看是一种能源的梯级利用,但从宏观上看,必须成功地解决传统大电网的问题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这些工程案例,我们总结了一些原则性经验:第一、 区域冷热电联产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旨在寻求将局部优化转变为总体优化的技术思路,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
经授权后可转载,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至今,我们完成了300多项冷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如:美国奥斯丁能源、高通通讯、印度DFL、中国航天五院、北京燃气、上海世博等大批标志性分布式能源工程。
美国高通通讯公司是全球知名通讯公司,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总部位于美国加州,该大楼需要365天全年制冷,采用了一套4500kW发电量和4600kW制冷量的冷热电联产,我们做了一个测算,与传统的方式对比,一年可以节约能源费用是78万美元,9个月就可回收增量投资,经济性非常好。如需转载,请与 010-51915030 联系。
2年后,世界分布式能源领域发生了一件里程碑事件,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建成了全球第一套直接用发电烟气制冷制热的远大冷热电联产。有较多的案例,例如马德里新机场,印度DLF,中国航天五院等。
评论留言